2025年11月5日至7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华理社会学的邀约—全国研究生冬令营”顺利举办。本届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治理与城乡发展的深远影响,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共同探索社会学研究在智能时代的前沿议题与创新路径。

11月5日下午,冬令营成员在团结楼324会议室启动报到流程。营员们完成报到后,首先参加了研究生项目介绍会,初步了解华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特色与培养体系。接着,通过参观校史馆和校园漫步,营员们更直观的感受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11月6日上午,冬令营举行开营仪式。上海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院副院长徐选国教授主持并致辞。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并详细介绍了冬令营项目的缘起和学院发展历史和学科情况。哈莉娜和佘国梁两位在读博士生进行了生动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分享。在随后的师生交流环节,导师代表杨发祥教授、叶敏教授、徐选国教授、王宁副教授对营员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并提出了殷殷期盼。

冬令营期间安排了三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杨发祥教授《人工智能与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为题,结合多地实践案例,分析了智能技术在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与城乡融合中的嵌入机制与潜在风险。杨发祥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应具有理论与数据的双源驱动,保持对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敬畏。黄玉琴教授以《巴基斯坦“嫁妆”制度的演变逻辑与治理困境:“殖民遗产-父权制-现代性”的三重纠缠》为题,深入剖析了巴基斯坦嫁妆制度这一“新造的传统”的起源,追溯了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社会问题的路径,并探讨了其当前的治理困境。黄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一困境深刻关联到法律的历史债务,背后的理论议题在于后殖民国家文化改革的贡献。何雪松教授以《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范式变革》为题,深入剖析了AI如何重塑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与社会关系,倡导有思想的数据科学与有价值的行动科学的结合。何雪松教授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动向,迎接计算社会科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月7日上午,活动设置了两场平行专题研讨。专题一“人工智能、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从技术赋能、政策适配与社区韧性等角度展开深入交流;专题二“职业发展、社工干预与数字化变迁” 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型与职业路径创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营员分享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现出青年学子的学术活力与现实关怀。专家组成员对营员们的汇报一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指导。

通过三天的深度参与,营员们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获得了探索前沿议题的理论启发,为进一步深化未来的学术规划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