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研促识,共话学术愿景 ——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25 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圆满举行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0浏览次数:12

为搭建优秀大学生与学术前沿的对接桥梁,拓宽青年学子的科研视野,推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于202576日至8日成功举办“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秉承学院“国情·实证·介入”的办学理念,聚焦学科特色、教学资源与研究优势,营造沉浸式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兄弟院校400名余大三学生积极申报,最终吸引了76名学生入营。

76日上午,营员们在第四教学楼111教室完成入营资格审查和夏令营物资领取等工作。学院精心准备的欢迎包、宣传资料及文创用品,不仅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也展现了学院严谨细致的组织风貌。随后开展的夏令营日程和活动亮点介绍,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营期节奏、明确参与目标。

图:营员报到

77日上午9时,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25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在逸夫楼演讲厅严肃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院长何雪松教授、院党委书记储琰副教授、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马流辉副教授、校人文社科处唐有财教授、刘晓亮教授以及各二级学科硕士点点长和部分导师代表参加,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主持开营式。开场视频《启程》以鲜活的影像展示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与师生风采。随后,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发表致辞,从学校的地理优势、学科前沿性及教学水平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学院良好的学术生态与成长平台。副院长杨发祥教授围绕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科研培训机制与国际交流机会进行深入阐述,帮助营员了解学习路径与发展可能。在互动环节中,营员们就科研方向选择、导师制度、奖助体系等关心话题踊跃提问,与老师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储琰从学院精神文化与人才培养使命出发,鼓励同学们以“国情关怀、实证精神与介入实践”为导向,立足中国实际,服务社会需求。

图: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结束后,营员们参加了各学位点精心组织的专业导航会。各学位点负责人围绕专业发展现状、研究热点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向营员们做了详尽介绍。在师生互动中,营员们深入了解了未来可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机会,切身感受到学院在学术引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思考与制度保障。本次专业导航不仅展示了学院多元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格局,也帮助营员从整体上把握各专业的核心特色与培养路径。

图:各学位点专业导航

77日下午,社会学一级学科的营员们在团结二楼324会议室,先后聆听了唐有财教授题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学的学科使命》和胡开特聘副研究员题为《“跨越边界”—社会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与挑战》的讲座报告。同时,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营员们在团结二楼318会议室先后聆听了叶敏教授题为《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和龚秀全教授题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治理创新》的讲座报告。

图:学术报告

MSW教育中心副主任梁昆副教授组织社会工作专硕的营员们分批走进团结一二楼119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实验室进行实地参观,了解AI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参访后,院长何雪松教授在逸夫楼演讲厅作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工作》的学术报告,从技术赋能的角度切入,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场景、伦理挑战与发展潜力。讲座内容视野开阔、前沿紧贴,引发营员们浓厚兴趣。此外,MSW教育中心还邀请了一位华理社院的优秀校友,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务社工张灵慧为营员们带来题为《医务社工是怎样炼成的》专题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体现出社会工作专业对多元现实议题的深度回应。

图:实验室参观与学术报告

78日上午,夏令营进入研讨交流阶段,各学科点分别组织了营员与导师间的自由交流与案例研讨。通过专题分组汇报与专家评议的方式与营员们进行深度交流研讨,营员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

图:各专业研讨交流

三天的夏令营虽短,却如一扇窗,打开了知识与热忱的双向奔赴,也为彼此的未来埋下了深远的种子。通过沉浸式的参与与深入的学术交流,营员们不仅深刻了解了学院的学科体系与科研方向,也亲身感受到“国情、实证、介入”这一育人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思维与社会关怀的高素质人才,热切欢迎有志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勇于探索实践的优秀青年学子,在未来加入我们,共同书写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