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县域乡村振兴”研讨会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24-06-02浏览次数:10

525日,由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中国社会学会指导,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潜山市委、潜山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社会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安徽省潜山市召开。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朱永东,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潜山市委书记梅耐雪,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向德平,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期刊编辑、潜山市党政部门代表8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主持。


致辞环节

黄承伟在致辞中强调,在潜山这一因旅游经济发展而由县改市的县域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县域乡村振兴研讨会意义深远,这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也是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紧密对接。实现县域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探索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合理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张翼在致辞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力推进,社会学特别是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与农民社会学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新的学术研究挑战,社会学人正在亲身参与这一划时代的变迁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主题是值得社会学界深入研究的。

朱永东在致辞中指出,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四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安徽,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是思想与智慧的交融,是改革与创新的互动,必将有力促进县域乡村振兴。

梅耐雪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潜山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以特色村镇为支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来潜山开展学术研究,为潜山乡村振兴把脉问诊,指点迷津。

主旨报告

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黄承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刘少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北京大学周飞舟教授、厦门大学胡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杨发祥教授分别围绕县域乡村振兴的相关议题作学术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主持。

分论坛


本次研讨会在下午设立“县域乡村振兴的理论与方法”和“县域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2个分论坛。分论坛一由《江海学刊》丁惠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余朋翰编辑分别作单元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向德平教授、浙江大学毛丹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符平教授、吉林大学芦恒教授、河海大学陈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奂平清教授、武汉大学杨华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李正东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教授、杨宏星副教授、胡开副研究员围绕分论坛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思考,《学海》编辑部毕素华研究员、《社会科学》编辑部薛立勇副编审、《中州学刊》郑琼副编审、《江淮论坛》蔡华玲编辑分别作点评指导。

 

分论坛二由《新视野》刘秀秀副研究员、《浙江学刊》陈思宇副研究员分别作单元主持,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教授、上海大学黄晓春教授、中国社科院梁晨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刘丽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马流辉副教授、杨君副教授、何怡博士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严骏夫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胡高强博士、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魏澜博士分别讨论了分论坛主题的相关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学科执行主编顾海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戴利朝、《福建论坛》孙菲副研究员、《社会》郭琦编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会事业部主任刘军分别作点评指导。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粤·沪·浙)协办支持,获得《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学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社会工作》、《新视野》、《中州学刊》、《福建论坛》、《江淮论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