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青年教师与博士生联合学术论坛2023年(秋)第五期顺利举办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23-11-09浏览次数:441

2023117日下午14:00,由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青年教师与博士生联合学术论坛2023年秋季学期第五期在线下与线上同时举行,主题为“美美与共社会学”。此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方洪鑫老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芳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来自校内外的近3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主要由三位师生进行报告分享。

 

博士生刘绍飞汇报的题目为《社会场域理论视角下社会资本与行动者良性互动:实现社区善治的路径分析》。该研究基于社会场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研究社区资本与行动者互动过程,将这种动态关系按照互动形态分为四种不同的社区治理形态,即善治型社区、漠视型社区、死结型社区与矛盾多发型社区。通过分析这四种常见形态,和社区资本与行动者的互动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场域理论视角下社区善治形态的达致路径。要实现社区资本与行动者多元协同、利益协调、行动一致的社区善治理想形态,首先要理顺场域内各要素的逻辑关系,构建社区场域良性互动的动态关系网络空间。同时还需要着重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积极行动者,促使社区多元行动主体能够在社区资本培育基础上实现凝心聚力,统一社区善治共识,引领社区多元主体不遗余力共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

IMG_0351

 

博士生王李源汇报的题目为《区域环境合作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上海实践——动因、过程与挑战》。该报告从合作动因、合作过程、角色与功能、挑战与进路四个维度展开。在城市发展转型下,上海的环境治理需要合作,否则会难以解决跨域性环境污染问题、难以保障世博会空气环境质量且难以实现现代化环境治理目标,并且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各发展要素自由流动也导向了合作。对于合作过程,将其分为了“呼吁式合作”、“响应式合作”、“一体化合作”、“联动式合作”四种类型进行详细探讨。关于角色与功能,则表现为“参与治污”和“引领创新”两大类。“参与治污”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机制,即形成与落实协商协作机制、探索信息共享机制和创建科技协作机制。“引领创新”则包括创新引领、科技引领与绿色引领三种形式。最后,总结了区域环境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障碍与挑战,障碍主要体现在产业失衡、发展差异、主体缺位和成效难保四个方面,并针对以上障碍提出了相应措施:增强产业协同、推进利益协调、强化主体参与与健全法制机制。

 

IMG_0356

方洪鑫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城市美好生活的日常实践与人文内涵》。该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上海的城市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构成了灵感的原点。其次回溯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人文、文明社会学,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社会建设与城市的“空间正义”等相关理论,立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反思美好生活的符号意义与区隔实践,为该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思路则从当代上海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困难出发,如农村转居人员的市民化实践等,去探析上海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社会想象与日常实践,关注不同阶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常诠释,以及品位与区隔在其中的作用,审视文明视野下城市美好生活的人文内涵,最后为城市美好生活建设建言献策。此外,还对“美好生活”提出了一种展望,以及对一种美好生活的都市民族志和探索作为文明研究的中国式美好社会学表达了希冀。

 

IMG_0360

王芳老师分别对三个研究进行了点评。就第一个研究,王芳教授指出能够结合自己的实务工作经验,理论结合实际地去研究动态社会交往关系的场域,非常具有特色。不过需要改进对问题的凝练与聚焦,如社区的概念和分类要给予明确的界定;对于四种治理形态的表述严谨性、规范性需要再推敲;核心论点需要再完善和提炼。就第二个研究,王芳教授认为以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为背景,关于如何推进区域合作和生态共保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阐释和分析,功夫扎实、结构完整、写作思路清晰,对动因的解释和合作过程四阶段做出了有特色和新意的论证分析。相对而言,挑战与对策部分还需要深入,和前面呼应不足。合作过程四部分的框架稍显随意,需要更加合情合理的支撑来做框架。关于第三个研究,王芳教授认为提出了一种令人期待的朝向美好生活的都市民族志,可以探索作为文明视野下美好社会学的研究构思,体现了对多元、复杂、微妙的城市生活样态,以及对热点问题的敏锐细致的观察视角。最后,主持人方洪鑫老师对本场论坛进行总结,就两位同学的研究话题进一步补充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王芳教授的参与和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IMG_0365

 

22级硕士生管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