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术月系列论坛之五——“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21-04-02浏览次数:1154

2021326-327日上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局面暨纪念徐永祥教授逝世两周年”系列论坛之五——“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云端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的28位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及点评。论坛共分五个单元,会议安排紧凑,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探讨,有近300多位研究者、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学生通过直播或腾讯会议参与其中。

彭华民教授致辞


论坛伊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彭华民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致辞,彭教授对徐永祥教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认为徐永祥教授是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和改革的先锋人物,积极践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结合,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在教育发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实践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前行。

庄勇教授

童敏教授

郭伟和教授

张昱教授


主题发言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朱眉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贵州大学庄勇教授结合多年社会工作实务与教学经验,反思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务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弱化、专业教育碎片化、服务领域不均衡发展等问题,并探讨了应对上述问题的出路。厦门大学童敏教授指出,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着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他通过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回顾,从自我与场景的关系切入思考多元化场景服务中寻求社会工作“精”和“专”发展之道。中央民族大学郭伟和教授立足社会科学界存在着的本土化与规范化之争,尝试将其带入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启示上来,同时,他认为,理解与协助案主行动、互为主体性的批判反思的方法作为研究策略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有较强的契合性。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基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提出社会工作发展机制要从要素的重构转换到系统的推进。四位老师发言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曾守锤教授主持

赵芳教授发言

高万红教授

安秋玲副教授

张会平教授

朱眉华教授


第一单元“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由华东理工大学曾守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赵芳教授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建设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工作在其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分享了关于精神障碍康复者社区参与的行动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犹如“冰山一角”的精神健康障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张会平教授对家庭暴力的基层防治机制进行了阐释,认为家庭暴力的介入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与更多其它力量的通力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安秋玲副教授就如何建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进行了分享,对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多种知识样态进行了颇具探索性的梳理和概括。华东理工大学朱眉华教授对新时代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以及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享。本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郭伟和教授进行点评,郭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社会工作专业性地位、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社会工作知识形态、家庭暴力以及家庭能力建设的一些看法,对五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建设性回应。


费梅苹教授主持

徐庆文教授

郑广怀教授

萧易忻副教授发言

黄锐副教授

杨锃教授


第二单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与文化的视角”,由华东理工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费梅苹教授主持。上海纽约大学徐庆文教授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社会工作实践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尝试将文化视角纳入当前社工教育实践之中。华中师范大学郑广怀教授从社会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实践中发挥着重建社区韧性、增强社会联系、促进自主力量生长等社会性功能,倡导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继续保持对社会性的追寻与坚持。上海大学杨锃教授从历史维度考察了里士满的“社会诊断”思想,发现临床精神病学对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与专业走上科学化道路存在着显著影响。华东理工大学萧易忻副教授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进行社会学的批判分析,将积极心理学放在福柯的思想框架下进行考察,关注社会结构与个人主体性间的关系。华东理工大学黄锐副教授从宏观视角出发批判地思考了社会工作回应社会建设命题的可行性与可及性。本单元由厦门大学童敏教授进行点评,童教授先是从社会工作社会视角的意义、多层次角度、人性关怀的本质三个方面进行了总体回应,后依次对本单元各位老师的发言展开精彩的回应。


范斌教授主持

解丽霞教授

黄晓星副教授

邓锁副教授

任文启教授发言

费梅苹教授发言


第三单元“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I)”,由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解丽霞教授对新阶段的乡村治理进行了分享,并重点分享了创新乡村治理的模式、多元主体实现协同共治机制等方面。中山大学黄晓星副教授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建设两个背景下讨论了社区服务体系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进路。甘肃政法大学任文启教授对“体制内的志愿者”这一主体进行了阐释,指出体制内志愿者对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意涵。北京大学邓锁副教授就社会工作实践回应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以及相对贫困治理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华东理工大学费梅苹教授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中国特色司法社会工作实践进行了反思,倡导中国司法社会工作发展应该做到“知行合一”。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刘艳霞副教授主持

易松国教授发言

方青教授发言

侯利文副教授

徐选国副教授

范明林教授点评

第四单元“社会工作的本土自觉”,由华东理工大学刘艳霞副教授主持。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指出,当前社会工作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以及实践中出现多重迷思,因而强调探索出一条贯穿“落地—变换—成型—生根”等要素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安徽师范大学方青教授结合安徽社会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思考。华东理工大学侯利文副教授分析了实用主义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和积极建构。华东理工大学徐选国副教授提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该跳出本土化讨论的藩篱,通过反思西—中近代历史脉络,旨在重构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主体性内核。本单元由上海大学范明林教授点评,范教授结合四位老师所讲的具体内容进行一一回应,进一步强化了本土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陈蓓丽副教授主持

焦若水教授发言

韩央迪副教授发言

姚进忠副教授

曾守锤教授发言

芦恒教授点评

第五单元“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Ⅱ)”,由华东理工大学陈蓓丽副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焦若水教授分享了流动性社会中的社区与社会工作、流动中的共同体建造等内容,指出家庭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佳载体。复旦大学韩央迪副教授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一种以情绪为载体,基于关系的劳动过程,提出“组织环境、专业认同对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的影响研究”推动着情绪管理由传统情绪观到情绪建构论的范式转变。集美大学姚进忠副教授分享了“残疾人家庭抗逆力生成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论述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的新转向、家庭抗逆力三次演变浪潮、行动研究方法以及残疾人家庭抗逆力。华东理工大学曾守锤教授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与从业意愿:谁影响谁”为研究主题,与学界得出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的论点相映照,认为从业意愿同样也影响专业认同。本单元由吉林大学芦恒教授点评,芦老师对以上学者分享展开一一点评,并提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展望。


何雪松教授作总结发言


最后,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进行论坛总结,何院长首先感谢了关心和支持此次论坛社会工作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尤其提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专门为纪念徐永祥教授进行的深切致辞;同时,何院长对此次论坛涉猎的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此次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对于深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最后,何院长表示,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欢迎大家参与今年由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合影(一)

 会议合影(二)


 王寒温、俞梦琦、董涛、刘梦娜  供稿/供图

 徐选国  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