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二届“城乡社会发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20-11-05浏览次数: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通过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城乡社会学的当下使命。疫情改变了世界,但没有改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此次举办2020年城乡社会发展研究论坛,是为了在城乡社会学的视野下推进知识积累和经验准备。旨在发挥中国社会学年会的平台优势,动员城乡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广大学者,积极参与到新时期城乡社会问题研究之中,为新时期的城乡协调发展集思广益,同时也为促进中国城乡社会治理的学术繁荣做贡献此外,论坛也为这一领域的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20201030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党政研究》杂志社等高校与地方机构的14位嘉宾在论坛上作了报告,100余名学界同仁在线旁听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杨君副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教授在开场上致辞。熊万胜教授表示我国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深入其间存在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少,“城乡融合发展”这亦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城乡社会学非常关注城乡关系,但它不仅仅是要研究城乡关系,同时还以“关系”的思维来研究城市和乡村问题,尤其关注当前的人口流动和社会转型过程,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愿景。人的角度看人是要生活的,且愈发呈现为多场域的生活。不同场域间进行的流动会使得人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模糊。因此,定居是暂时,流动会成为社会的常态。故而,提出城乡社会学,而不仅仅是乡村社会学。”并以此为初衷展开讨论,也希望论坛能够越办越好。参会的各位学界同仁从城乡融合、基层党建、城乡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 城乡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马流辉副教授主持五位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李卫东副教授对论文进行点评。中共浙江省嘉善县委党陈晨讲师报告了题为《跨越藩篱走向一体: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县域样本研究》的论文。该研究旨在探讨当面对当前城市高速发展、乡村相对衰落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以嘉善为样本,总结嘉善经验给新时代县域城乡一体发展带来的启示,进而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以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治保障、整体推进城乡规划与建设,形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新局面,以及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推动新时代县域城乡一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张贯磊讲师报告了题为《政策性农业:郊区农业的基本形态及生成逻辑——以上海市秦镇为例》的论文,通过对上海市郊区秦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经验等郊区农业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构过程发展研究,指出政策性农业所隐含的问题。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形成了高地租、高佣工成本、高补贴的内在循环,将农业经营成本转嫁给了城市消费群体。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也逐渐成为“土地贩子”,将高额地租成本转移给了再次承租土地的小农户,影响着郊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唐辉讲师在《党建+模式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析——基于五星村脱贫蜕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阐释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角色作用,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模仿与创新及发展与生态等五大主要矛盾,通过对党建引领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就如何推动村集体经济与地方实际、贫困群众、生态文明及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莹报告了题为《县级政府扶贫能力对扶贫绩效的影响机理》的论文,张博士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发展理论,构建了政府扶贫能力对扶贫绩效影响机理的模型。从政府环境管理能力和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两大维度进行了政府扶贫能力对扶贫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影响路径的检验。研究发现扶贫工作项目在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中具有核心地位,制度保障和战略部署都只能通过扶贫工作项目这个中介正向影响扶贫绩效,而与扶贫工作小组和扶贫工作方法这两个中介要素无关。

中共临海市委党校侯雅婷助教在题为《空间发展理论框架下的城乡绿色耦合发展探究——以台州市为例》的论文中分享了绿色发展是两山理论内涵的体现。论文基于霍德华“田园城市”理念,以城乡空间发展理论为研究框架,在总结台州城乡绿色耦合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发展策略,包括城乡整合规划、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制度保障、乡土文化推广等举措。

第二单元 基层党建与城乡社会治理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杨君副教授主持,五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党政研究》杂志社刘彦武常务副主编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鹏助理教授对论文进行了点评。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宋圭武教授在其题为《发展中国家应探索建立适度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论文中指出立足国情稳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故而,要消除城乡二元应是一个长期过程:理性选择是首先防止城乡二元差距过大,之后再探索建立一个适度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元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界限内,城乡间有适当制度分割,以防止农村优势要素过度流入城市,然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逐步向城乡一元模式过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王华彪教授在《浅谈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探究》一文中表明在研究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时,应辩证客观地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并就乡村人口结构重塑带来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等问题,提出了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创新基层治理新格局等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共磐安县委党校邹学铖讲师报告了题为《从主体到规则:乡村治理困境及其调适——以一起“占地纠纷”事件为例》的论文,以由于忽视公共规则建设的忽视等问题而导致的基层治理困境为出发点,通过对私人治理困境需要转变乡村治理方式,即从过去的主体治理建设转向规则治理建设的探讨,进而提出了理清乡村多元规则关系、明确规则治理主体、发挥规则治理实效和加强行政权力纠偏等相关的乡村社会规则治理思考。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室李传喜副主任在其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回归与乡村治理格局重构》的论文中指出乡贤的回归,是乡村治理中嵌入的一个新变量,也必然会对整个乡村治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按照“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的乡村治理格局组成因素等,指出其认同的乡贤回归对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塑等具有积极意义,新乡贤可以在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与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雷贵明教授在其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协商与公共性建构——以宁乡黄材镇基层“民主协商对话会”为例》的论文中阐释了乡村振兴是“乡土中国”的蜕变过程,也是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议题。通过对黄材镇“民主协商对话会”实例的分析与总结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社会变迁的治理进行了回应,表明了治理方式变革的挑 “公共性”建构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可能,并对党政公共部门通过协商建构公共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三单元 城乡生活与社会网络

 本单元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欣博士主持、四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王小璐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赵方杜副教授对论文进行了点评。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杨兴鑫报告了题为《中国四川地区农村市场化中的混混社会网络》的论文,以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农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市场化进程,发现四川省农村存在一个混混网络,并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杨博士认为,市场化的大环境为混混提供了另一种合法的谋生手段,混混也利用其混混社会网络促进了农村市场化水平,但是这种混混经济只是传统熟人经济的扩大,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强以及基层政府效能的提升,混混的中介作用最终会被替代。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梁闻轩在其题为《社会质量与城乡居民幸福感研究》的论文中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质量与城乡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作为因变量、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在内的社会质量作为自变量、受访者部分个人基本信息作为控制变量并进行建模,采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的部分指标在本文中分别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的指标以及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薛彦报告题为《人力资本何以影响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基于安徽的经验分析》的论文,论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对三代农民工群体留城定居意愿的影响,并运用Inteff命令分析一般性人力资本与特殊性人力资本之间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三代农民工定居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一般性人力资本与特殊性人力资本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具体来说,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工作稳定性之间呈干扰型交互关系,与工作年限呈增强型交互关系。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包格乐助理研究员在报告了题为《人口流动背景下东、西部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现状及特点探析——基于杭州市、昆明市某社区的实证研究析》的论文,包老师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地流入到城市的人口流动等背景下,多民族社区呈现出民族关系主体的多元化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复杂化并存、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与民族意识的理性化并存等特点,同时,各民族彼此认同亦不断增进,“一体化”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强。

论坛总结

 在论坛总结阶段,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桂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教授为本次论坛会议分别做出了总结发言。桂华教授认为将本次论坛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基层党建与城乡社会治理及城乡生活与社会网络”三个议题结合起来看,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乡村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未来发展是什么本次论坛给予的启发在于:“”乡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是提出当下乡村研究的新命题一是天然的合法性角度即政策议题政策话语如何转向学术话语学术性分析;二是各种类型的研究,经验、案例、数据等研究如何实现一般性理论化转换;三是乡村社会学的定位当如何。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随后熊万胜教授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城乡关系视角理解乡村社会学,实现社会学的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学的特色。同时也对论坛的未来表达期许:希望能够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去研究我国社会的真问题、本土化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