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院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
社会学院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社会学院各教师和学生党支部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和目标,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的目标。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截止到2012年6月,我院分党委共有21个党支部,430余名党员(含预备党员)参加了各类活动,其中教师党员63名,本科生党员185名,研究生党员182名。在整个活动中,党支部和党员为师生办实事好事17件;共有140余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380人次。活动在开展多种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4个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党员监督机制等。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师党支部活动体现专业特色,注重服务社会 我院由于自身专业特色,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上一直坚持“社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回应社会需求”,将教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近两年,我院教师党支部,尤其是社会工作系党员教师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的浪潮中,目前已经由教授领衔与政府、社会合作创办了四家专业服务机构,在上海、广东地区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推动了高校教师建立社会机构新模式的发展。这些机构各有特色:党员朱眉华教授创办的“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在浦东地区家庭服务、外来人口服务和信访工作介入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员徐永祥教授在深圳创建的“现代社会评估中心”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机构专业化的发展,在广东及岭南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标杆作用。 在积极创办社工组织的同时,我院社会工作系近10位党员教师都是社会组织的核心引领力量。如费梅苹教授、何雪松教授、仝利民副教授、赵环博士等是上海中致社工服务社、自强服务总社的理事长或总督导,对推动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参与社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我院以徐永祥教授、曹锦清教授为主体的资深学者也不断影响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政策的出台。今年,徐永祥教授又被推选为“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会长,为社会建设、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工系教师支部以全程导师制为平台,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 全程导师制是社工系教师党支部从2009年自主开展的一项全新的实践。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在本科一年级时就由专门的任课老师充当他们的导师,即将这种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采取的导师制延伸到了本科生阶段。这一制度实践最初是本系几个党员老师自发的行为。如杨发祥老师和汪华老师从大二的学生开始就带着学生做课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实际上本科生就有着强烈的科研兴趣和欲望,并且很多同学都具备较强的科研潜质,他们极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本系党支部决定将少数党员老师自发的全程导师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 全程导师制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机制。过去,任课老师通常上完课就走,由于不需要坐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都非常缺乏。学生和任课老师实行的是长线式的联系方式,即学生——辅导员——班导师——系主任——任课老师,这种机制拉开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而采取全程导师制后,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变成了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这种机制不仅增强了老师的职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们普遍提高了学术兴趣,增强了对本学科的认同感。全程导师制更是使得本科生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们在多项创新课题中获奖便是对这一实践效果的最好证明。
三、学生党员亮党员身份,迎群众监督。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之初,我院就要求党支部亮出党员身份,迎接群众监督,其中本科生09支部在2011年初就将42名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和为同学服务格言展示出来,接受同学们的监督。首先,在生活园区的楼宇建设方面亮身份服务奉献。奉贤校区学工办楼委会在每学年开学初都会将正式党员的照片和服务格言公示在学生宿舍公寓楼下,以便于服务各位新老同学。另外,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到所在楼层的楼委会工作中去,本科生09年级女生所住八号楼和男生所在的十七号楼楼长均为支部党员同志,其他有我院学生居住楼层的层长也均由支部党员担任。以楼层长为代表的楼宇内党员自觉维护所在楼层秩序,为身边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配合奉贤校区学工办,定期在晚自修时间检查各寝室的留寝率和玩游戏学生比率,对于长期沉溺网络的学生进行劝说,并将结果反馈给学院辅导员和学工办,为学风建设出一份力。其次,在学院党员群众的生活层面亮身份接受监督。为了强化每一位党员的身份意识和服务意识,支部收集全体成员的生活照和服务格言,集册印制,在同学中传阅,并放在党性锻炼学习基地保存。“我不是万能的,但我会竭尽所能”、“没有小陶做不到,只有人民想不到”等等充满热情的格言是党员们服务的心声。每次组织生活或小组活动,党员们也会重温自己的格言,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照片和口号亮出来后,党员身份也就放大在群众的面前了,这对党员的日常行为有了鞭策和督促,更注重在生活中先进性的发挥。
四、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党的宗旨。 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党员以学院志愿者大队、校志愿者总队、益方社、微笑益GO等社团和勤工助学中心为依托,积极投入到各项义工和志愿者活动中去。据统计,各学生支部党员志愿服务参与率为85%,每位党员参与了至少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党员都有长期的义工岗位。支部党员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周围自然环境开展各类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党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儿福院、民工子弟小学开展长期服务;本科生党员们还将奉贤校区周边的民工子女集合起来,在周末将其接进校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在这些长期活动中与小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也开始认识到党员哥哥姐姐们的不同。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一些党员开始将身边的现实引入专业思考中,并进一步将其作为课题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如本科生09级党员袁晶同学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申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抗保护因子的对比研究”,项目初期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同时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做好了实践记录,形成你追我赶的争优氛围。我院每个学生支部都准备了一个先进性记录本,供每位党员记录其组织、参与的实践活动和所获得的先进称号和荣誉。每当一位党员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或做了一件实事好事时,就将其记录在自己所在的页面上;当其获得各类校级及以上荣誉或参加各类组织竞赛时,也将其记录在册。由此,每位党员都踏着自己既得成绩稳步前进,同学们之间也可以相互翻阅。在党员个体发展的时间上形成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比较,在党员之间也形成了横向比较,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这一细微之作对于部分党员党性修养提升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五、总结和反思。 首先,本科生要以党建促团建,与团学组织合作开展活动。由于党员和团员在人数上的悬殊,各类团学组织活动参与率和覆盖面更广一些。本科生党支部尚不具备建立在班级上的条件,但可以和团支部和其他社团共同合作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服务同学的同时更能带动一批人。研究生要以党建促进班级建设;研究生由于党员比例较高,基本能够达到60%以上,因此支部活动覆盖面较大,需要与专业、班级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组织生活要进一步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提高组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常规的政治理论学习必不可少,可在此基础上丰富组织生活形式,与实践活动和社会调研相结合,在实践中服务和奉献社会,更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 同时,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本支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活动开展多局限在支部内部,缺少对外联系和交流。第二,活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活动开展形式相对单一,载体相对匮乏,还需要提高灵活性和创新性。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党委 2012-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