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曹锦清教授退休前最后一堂课,师生们纷纷献上祝福!

发布者: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者:摄影:来源:社会学院发布时间:2019-01-10浏览次数:2398

 

19日晚上600,研究生楼204济济一堂。今年已经70岁的曹锦清教授和往常一样,携带着一摞书本和一个保温杯早早来到了教室。这堂课的主题是“郡县制与国家治理”,这也是曹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

  

  

  

曹锦清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著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七问》《黄河边的中国》《如何研究中国》等书,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长销十余年,再版十多次,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调查报告类书籍之一。

  

  

渊博的学识,激情澎湃的授课风格,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自1988年到华理任教以来,曹锦清教授就深受学生喜爱。近几年,曹老师被学校返聘,承担着社会学院硕士生“西方社会思想史”和博士生“社会学经典著作研究”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始终坚持板书教学,从不迟到早退,一站就是34个小时,曹老师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感染着广大师生。他还经常教诲学生“多读书、多调研、多思考”,成为大家做学问的基本遵循。

  

  

最后一堂课上,曹锦清教授从秦、明、清三个朝代的郡县版图谈起,讨论郡县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他鼓励学生胸怀国家,要有大局观。课程最后,学院师生纷纷献花,对曹老师的辛勤耕耘和付出表达感谢和敬意。博士班学生还准备了蛋糕,写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表达对曹老师的爱戴,并祝愿老师桃李满天下。

  

  

曹老师临退休之际,有不少师生攒了很多心里话,听听他们怎么说。

刘炳辉:晚上从浙江赶来听师父最后一课。前两年,大师兄跟我谈心时,如此说道: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当中有一些在品德、智力或者体力上有一项超过你的,很常见。但同时在三个方面都超过你的,那就很罕见了。而且是,你估计你这辈子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越他的人,就是罕见中的罕见,我们老师就是这样的当世高人。此生,我是达不到师父的高度了,争取不辱没师门。

赵时雨:无论是您在课堂上思想迸发的目光如炬,还是在田野中思考观察的知行合一,都是您坚守与勤勉的栉风沐雨。倏忽一瞬,时钟已走向了您的古稀之年。而当下课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刻,那个曾经属于曹锦清老师的知识殿堂,不会随年华逝去。

张怡馨:我是社会学院今年刚入学的研一新生,还没入学就听学姐说过曹老师是社会学领域的“大拿”,今天早早来到教室听曹老师最后一节课,没想到已座无虚席,在认真听取曹老师三个小时的讲课之后受益匪浅。衷心祝福曹老师退休生活如夕阳红,还是那样光辉灿烂,那样绚丽多姿,那样和谐圆满!

刘远康:曹老师上课时讲的很多“金句”让我印象深刻。“熟悉是理解的大敌”“唯有理论才能把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变得理性”“永远把消费欲望限制在自己的挣钱能力之内”等等,既有学术上的指引,又有生活上的关怀。

尹慧青:曹老师,乍看一位普通的七旬老人,在站上讲台的那刻起眼里便有光,像是燎原星火,燃点起台下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局的关切和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叶子安:曹老从郡县与版图变迁中阐明中华民族认同是怎么形成的。从秦、汉、明、清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我们从汉民族向多民族国家的转型。而版图奠立的背后,是本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的大中华民族观。而这种观念,却晚到二十世纪初才有基本雏形(完成于抗日战争)。其讲明的是,这种大民族观怎么影响我们的过去,其未讲却已阐明的是,它会怎么影响我们的未来。曹老上课讲的内容、史实及学术观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然仍产生极大震撼,它让我反省了在自我标签为自由主义者后自我背后深层认同的模糊。

毕菲荣:曹老师是一位言传身教的老师,也是对我未来规划影响深刻的一位老师。举两个例子吧,第一个是在我们研一上课的时候。曹老师动了个手术,但他除了动手术那周调课,后面一直坚持来给我们上课。曹老师一直是站着跟我们上课的,即使那段动过手术亦是如此。这种精神和坚持言传身教的行为让我自惭形秽,我之前一发烧就请假。这让我在之后无论什么问题和困难,只要身体可以行动,一想到曹老师,一定会去。第二个例子是和曹老师一起调研的时候。曹老师总是随身携带本子和笔,随时记录。正是这种传承,我导师熊老师也是如此。跟着他们,我也学会了无时无刻不带着本子和笔来记录。真的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录音还是后期回忆,总是缺乏一种笔尖的感受,记忆和温度。通过笔记,可以让记忆更加深刻,另外,也真的有练字效果! 曹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辈子的!